主人公叫苏御陆文的小说是《写书门生》,这本小说的作者是永恒的沙粒倾心创作的一本现代言情类小说,情节引人入胜,非常推荐。主要讲的是:...
晨曦透过斑驳的树叶,洒下细碎光影,苏御与林婉兮背着从地窖寻来的珍贵典籍,怀揣着对《墨韵千秋》的满心期许,回到那废弃已久的苏家老宅。
踏入宅门,往昔的繁华与如今的破败撞了个满怀。朱漆大门满是剥落的痕迹,门环锈蚀,失去了曾经的光泽;庭院中杂草丛生,砖石缝隙间偶有野花顽强地探出头来,似在诉说着往昔的热闹与如今的孤寂;回廊的雕梁画栋色彩黯淡,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残缺不全,仿佛被岁月与战乱狠狠啃噬。
苏御望着这一切,心中五味杂陈,眼眶微微泛红。林婉兮轻轻握住他的手,柔声道:“公子,莫要伤怀,虽物是人非,但咱们手中之笔,定能重塑往昔辉煌,让文化之光再次充盈于此。”苏御深吸一口气,微微点头,握紧了林婉兮的手,似汲取了力量。
二人来到苏御昔日的书房,屋内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,书架上空空荡荡,仅有几本残卷散落。苏御径直走向书桌,轻轻拂去上面厚厚的灰尘,将一路收集来的古籍、资料小心翼翼地摆放整齐。他转头对林婉兮说:“姑娘,此处虽简陋,却承载着我儿时的读书时光,如今,咱们便要在这里,为《墨韵千秋》谋篇布局,开启新程。”
林婉兮环顾四周,微微皱眉:“公子,此处杂物甚多,采光亦不佳,怕是不利于长时间创作。要不,咱们稍作整理,让光线透进来些,也可使心境明朗。”苏御应道:“姑娘所言极是。”说罢,二人便动手清理杂物,擦拭桌椅门窗。不多时,屋内有了些许生气,阳光透过窗棂,照进几缕温暖,照亮了满桌的书卷。
苏御铺开宣纸,拿起毛笔,蘸饱墨汁,却又悬于纸上,迟迟未落。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历史的长河,从远古的神话传说,到先秦的百家争鸣,再到汉唐的盛世风华、宋元的婉约豪放……如何将这浩瀚的华夏文化凝于一书之中,既展现其源远流长,又凸显当下乱世中的人文坚守,着实令他绞尽脑汁。
林婉兮看出苏御的踌躇,轻声提议:“公子,不妨先从咱们已有的资料入手,梳理出各个朝代的关键脉络,再将百姓在乱世中的故事、艺术瑰宝等穿插其中,仿若串珠成链,使其浑然一体。”苏御眼睛一亮,赞道:“姑娘此计甚好!”
于是,他们埋头于古籍之中,逐字逐句地探寻着可用的信息。苏御专注于历史典故、文学经典,时而为发现一段新颖的史料而欣喜,时而又因资料的残缺不全而蹙眉;林婉兮则仔细端详那些书画作品,从古人的笔触、用色中汲取灵感,思考着如何将丹青之韵融入书中文字。
不知不觉,夜幕悄然降临,月光如水,洒在老宅的庭院中。苏御点亮一盏油灯,微弱的火光在夜风中摇曳,映照着他愈发坚毅的面庞。他仍沉浸在书稿的构思之中,在纸上写写画画,反复斟酌章节的划分、内容的编排。林婉兮在一旁,虽已面露倦容,却依然强撑精神,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,与苏御相互探讨。
子时已过,林婉兮实在支撑不住,趴在桌上沉沉睡去。苏御见状,轻轻为她披上一件外衣,又转身回到书桌前。此刻,他的心中满是使命感,望着窗外的明月,喃喃自语:“父亲,孩儿定不负您的期望,用这一书传承苏家之志,让华夏文化永绽光芒。哪怕彻夜难眠,孩儿也要将这谋篇布局做到极致。”
苏御的目光重新落回纸上,笔下继续游走,为了一个章节的开篇,他反复琢磨词句,既要引人入胜,又要贴合全书主旨。他想起曾在逃难途中听闻的一个故事:一位老夫子,在金兵来袭时,舍命护住学堂里的经史子集,只因他坚信,这些典籍是华夏文脉所在,只要文脉不断,民族便有希望。这个故事给了苏御灵感,他决定以此为切入点,开启书中关于乱世文人坚守的篇章。
为了丰富这一章节,苏御又仔细回忆起沿途所见的难民百态。有一回,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流民聚集地,他见到一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,衣衫褴褛、满面尘土,却紧紧抱着一个破旧的书箱,里面装着他视若珍宝的几本书籍。旁人劝他扔了减负,他却只是摇头,目光坚定地说:“书在,希望就在,这是我们民族的根。”苏御将这些细节融入书中,描绘出乱世中文人对知识的执着守护,让这一章节充满了力量与温情。
与此同时,苏御还在思考着如何巧妙地引用诗词来升华主题。他翻阅着手中的唐诗宋词集,当看到杜甫的《春望》时,眼睛一亮。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,这句诗不正是当下乱世的真实写照吗?用在此处,既能勾起读者对历史沧桑的共鸣,又能为章节增添文学韵味。他兴奋地将诗句标注出来,准备在合适的地方嵌入文中。
窗外,夜色愈发深沉,偶尔传来几声夜枭的啼叫,苏御却浑然不觉。他的世界里,此刻唯有那尚未完成的《墨韵千秋》书稿,以及对文化传承的炽热信念。
在谋篇布局的过程中,苏御也遇到了难题。比如,在写到魏晋时期时,资料相对零散,如何将竹林七贤的洒脱不羁、玄学的兴盛以及当时独特的文化风貌系统地展现出来,让读者既能领略其风采,又能理解其对后世文化的深远影响,这让他颇费思量。他查阅了手头所有关于魏晋的资料,甚至从一些野史杂记中寻找线索,试图拼凑出一幅完整的魏晋文化图。
林婉兮睡了一会儿,便悠悠转醒,看到苏御还在忙碌,心中满是感动。她轻轻走到苏御身边,为他添了些灯油,柔声道:“公子,您也歇会儿吧,莫要累坏了身子。”苏御抬起头,眼中满是血丝,却笑着说:“姑娘,我不觉得累,此刻心中满是灵感,只想趁热打铁,将这书稿雕琢得更加完美。”
二人又继续探讨起来,林婉兮凭借自己对书画艺术的了解,建议苏御在描述魏晋文化时,可以引入顾恺之的绘画风格特点,从画作中窥探当时的审美取向与社会风尚。苏御听后,拍手称赞:“姑娘此计妙极!顾恺之的画作线条流畅、神韵兼备,正能为咱们的文字注入鲜活的生命力。”
接着,他们又讨论起书中关于宋朝文化的呈现。宋朝商业繁荣,市民文化兴起,宋词更是大放异彩。苏御认为可以从东京汴梁的市井生活入手,描绘热闹的瓦肆、精彩的杂剧,以及文人墨客填词唱和的场景,展现宋朝独特的文化魅力。林婉兮补充道:“还可以穿插一些宋画中的民俗场景,如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让读者仿若置身其中,感受宋朝的烟火气。”
就这样,他们你一言我一语,不断完善着书稿的构思。随着讨论的深入,苏御越发清晰地认识到,《墨韵千秋》不仅仅是一本书,更是一把火炬,要在这乱世中点燃人们对华夏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之情。
直至东方泛起鱼肚白,苏御才搁下手中笔,揉了揉酸涩的双眼,望向沉睡的林婉兮,眼中满是温柔与坚定。他知道,这条创作之路荆棘密布,但有林婉兮相伴,有心中的信念支撑,他们定能一步步向着曙光迈进,让《墨韵千秋》惊艳问世。
苏御轻轻唤醒林婉兮,二人简单洗漱后,决定趁着清晨的宁静,再次出门收集资料。他们深知,要完成这部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希望的书稿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但他们毫不畏惧,携手向着未知的知识宝藏进发,为了心中的文化传承之梦,砥砺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