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+ A-
A+ A-
座能够引领未来的城市,它必须高效、环保,同时也要体现人文关怀。您怎么看?”负责项目的执行官是一位年轻的***,名叫安德鲁·菲尔曼。他出生于美国硅谷,对技术充满信仰,却对伦理问题知之甚少。

“安德鲁先生,”沈一鸣回答,“技术是工具,但工具背后的人才是关键。要想实现您描述的目标,必须重新思考‘城市’的意义。”

“您指的是?”

“在中华文化中,城市不仅是人类的居所,更是人与自然、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场所。您的未来城市是否考虑过这一点?”

艾米莉亚补充道:“我们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看到过这样的描述——城市的中心往往是一座庙宇或一片广场,它们不是为了彰显权力,而是为了让人们记住,他们是这片土地的一部分,而不是***。”

安德鲁若有所思地点点头:“听起来很有道理。那我们该从哪里开始?”

沈一鸣建议:“首先,减少对单纯科技效率的依赖,恢复人与自然的直接接触。比如,用更多的***空间代替密集的钢筋水泥,用可再生材料建设公共设施。同时,在城市设计中加入文化和伦理教育,让每个市民都能感受到人文与自然的联系。”

艾米莉亚补充:“其次,创建一种新的社区结构。每个社区都应该是一个小型的‘家国’,居民之间彼此支持,共享资源。这样的城市将不仅仅是居住地,更是一种精神共同体。”

安德鲁被两人的提议打动,随即开始组织团队重新设计城市规划。在接下来的两年里,他们与来自全球的建筑师、文化学者和环保专家合作,终于绘制出了一张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蓝图。

这座城市以“和合之城”命名,寓意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智慧。建成后的和合之城,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访问者。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以自然为灵感,城市中心不是高楼大厦,而是一片广阔的森林公园,四周环绕着图书馆、文化中心和公共广场。人们可以在这里分享自己的文化故事,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。<
全文阅读>>
  1. 上一章
  2. 目录
  3. 下一章